张维为:从中国文字看文化自信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沈王一)近日,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应邀做客人民日报社“人民讲堂”,作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与文化自信》的主题演讲。张维为认为,文化自信的议题很大,可以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中国的文字去观察体会中国人的情感和自信。
张维为教授在演讲中谈到,自己有多年的留学经历,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他发现中文与西方文字有一个巨大的差别,就是词汇的量。汉字在实际运用中对词汇量的要求不是很大,汉语只要掌握3000个核心汉字就可以读书看报,而这3000来个字可以组成千上万个词语。然而,类似于英语这样的欧洲语言就大不一样,它的词汇量非常大。在英语专业有个不成文的说法,掌握2万个单词后再看《纽约时报》否则老是要查字典。汉语还是一种寻求共性的语言,比如从部首偏旁来看,它把有共性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和水有关的“江河湖海洋”都有三点水偏旁,和金属有关的 “金银铜铁锡”都有金字偏旁。而英文等其他欧洲语言与汉字大径相庭,每一个事物都要找到专门的词汇去形容。语言侧重共性与个性,孰好孰坏不去评判,两种文字可能各有千秋,但是从两类文字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不是我们在描述语言,而是语言在描述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如何才能治理好?我们文字中寻求共性的特点,其实就包含了治国理政的基本道理,即寻求共性,求同存异。
此外,中国文字是在数千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有一个词叫“民意”,又有一个词叫“民心”,看着相近,实际上两个词是大不一样的。在我们现在处于微博、微信时代的“互联网+”时代,同样一个消息,一个小时前后却可以大不一样,换言之,“民意”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但是“民心”却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它不可能变来变去,所以中国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说,中国古文字治国理政的哲学里一切都是以民心为基础的。
我们的文字中还含有中国人的信仰。张维为举例到,只要掌握基本的成语,做人的道理都暗含其中,比如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好学不倦、自强不息……我们数千年的文化积累都可以在成语中体现。同时,站在深层次的文化视野下看中国文字,它特别偏爱三种品质,这也构成了中国人的三个特点:一是勤劳,走遍天下,中国人最勤劳;二是向上,从我们民族到我们每一个个体,绝大多数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三是总体的平和,即不崇尚暴力。这是我们民族的基本面,过去30多年中国迅速崛起,离不开中国人的这些文化特质。我们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即使现在一些人的素质存有各种问题,但只要激发出我们的文化底蕴,许多问题可以逐步解决。
最后,张维为谈到了汉字“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中国汉字巨大的优势就是高度凝练和紧凑,这从翻译联合国宪章中可见一斑,中文本比其他语言的文本短很多,中文可以做到字数少且“信雅达”。今天,小小的手机什么都能做,而同样的事情用欧洲语言写起来就冗长繁复。我们今天能在世界范围内引领移动互联网浪潮,和中国文字的这个特点有关,过去曾有人质疑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现在汉语不仅适应了现代化,而且还展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看来是欧洲语言应该与时俱进了。
相关文章
- 零基预算:财政制度改革进程与影响及其亚集团发布全新企业文化理念及集团徽章
- 和而泰:公司智能化业务板块相关行业已接入DeepSeek大模型并完成了本地化部署和测试主要用于为客户提供基于AI技术的产品解决方案的研发与落地、公司产品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研发等及竹菊传媒文化一二
-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及蜜桃影视传媒公司在哪V
- AV性网站安卓体验服下载V6137 - 大西北网及一定要多读书啊:学点政治学 看问题稳准狠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守护传承好文化根脉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标识及文化自信的底气不只源于中国故事
- 深入把握習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及其內在邏輯(深入學習貫徹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传承五千年智慧: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文化自信思想统一归属感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考古揭露历史真相:不是中华文明来自中东而是中东文明来自中国
- 宗易通文化:传统文化铸就的精神根基 ,成人用品店买什么(2024已更新)最新版本 - IOS安卓通用版
- 四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IOS安卓版手机APP官网下载V ,把“中国”写在大地上
- 发挥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阮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