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故事 > 正文

故事

儋州故事

admin2024-04-16故事92
  张绩,清嘉庆举人,中和镇水井村人,又名张纲,号治堂,排行第二,俗称张纲二。据新编的《儋县志》记载,张绩赋性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能文章,工诗赋,尤精书法;善学宋代米芾、赵孟頫等

  张绩,清嘉庆举人,中和镇水井村人,又名张纲,号治堂,排行第二,俗称张纲二。据新编的《儋县志》记载,张绩赋性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能文章,工诗赋,尤精书法;善学宋代米芾、赵孟頫等名家之长,而自成风格,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珍如拱璧,曾为探花张翰山所器重。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考中举人(第11名),分任甘肃省古浪县知县,于是举家迁徙古浪。如今,其执管题书“东坡书院”、“一代传人”、“载酒堂”等匾额,尚存于东坡书院,笔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张绩多才多艺,他创作的大量民歌至今还在群众中传唱不衰。其著名作品有《叹五更》、《千里诉衷肠》、《又想做官又闷鸾》、《弄梅情歌》、《怀念旧情人》等,是历代儋州山歌作品流传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影响力最大的第一“歌王”。尤其是《叹五更》一韵,可以说是儋州山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是当地群众人人百唱不厌的名篇,已入选《中国民歌经典》系列。

  十二楼台去更还,谪仙又复旧仙班。先朝好相传科目,圣主怜才出霁颜。人拥日边观北海,天为江左起东山。却惭绛帐追陪久,一坐春风两鬓斑。这是张岳崧复官时张绩所写的一首贺诗。张岳崧,海南定安县高林村人,号翰山,清嘉庆十四年(1809)恩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及第。他能诗善文,被誉为当时广东五大书法之冠。著作有《筠心堂集》等。他曾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督学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正詹、护理湖北巡按、通奉大夫等职。清道光19年(1839)协助林则徐主持雷琼禁烟事务。曾一度遭诬罢职。道光21年(1841)在琼编纂出版45卷《琼州府志》,这是海南前所未有的卷数最多的方志。写诗庆贺张岳崧复官的张绩,又名张纲、三举,号治堂,排行第二,俗称张纲二,儋州水井村(今中和镇)人。儋州曾有歌为证:“徐浦村生黄进士,新地村生李国士,水井村生出张纲,书村生出陈圣与。”张绩自幼赋性聪颖,博通经史,一目十行,能文工诗,出口成歌,尤精书法。他的诗联、歌作和书法散见于民间,被视为希世之宝,时人得其片纸只字,珍如拱璧。张绩于清嘉庆23年(1818) 中顺天(即北京) 第十一名举人,他的才气和书法甚得张岳崧探花的器重。次科一出场,张岳崧阅其文稿,叹赏不已,对人说:“我琼州又得一人及第了!”不料因原卷涂改了首段,致遭落卷,遗憾终生。不久,朝廷按定制大挑(即拣选)举人,张绩被挑为一等,分往甘肃古浪任知县,举家随往。后调往甘肃清水任知县,因有政声和军功加知州衔。他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但刚直不阿,被朝中权贵所忌,不给升迁,只好退隐林下。据说先安家于清水北部的张家川,后被朝廷起用,调往山东与曲阜、泗水接壤的宁阳任职,并在当地落户。后代已繁衍到几十家。但他不忘故土和亲人,忍痛分派长子回水井村,同大哥的孩子一起共继祖业,子孝孙贤,至今已有八代人。

儋州故事

  相传,张绩出生在大星的强仁村(此地原属大成镇,今归西庆农场,该村已毁于战乱)。他出生的那晚,据说有星斗发出光束射下其村,招来不少议论。他从出世之时起,除了小睡,一直啼哭不停。哭声搅得一个好端端的书香门第乱成一团,他的母亲更是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只好去问当地一位有名的术士。术士经过问八字,称命骨、看相望气、焚香占卦后,说道:“令郎龙眉凤目,天庭峥嵘,耳大口宽,山根通额,决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成大器,贵不可言。但本村不是他成才腾飞之处。你们要带他去寻觅贵地,直到他不啼哭时,才可定居。”这显然是一派胡言,张绩的父母听后也将信将疑,但为了孩子,也只得听从。于是,他俩辞别了父老乡亲,带着张绩离家上路。一天,他们来到了王五镇的徐浦村,张绩的哭声突止。他父母以为已得其所,便打算在此安居乐业。谁料到正筹备建房时,张绩啼声又起。跟人一打听,说是地窄难容两贵人,此处已让黄河清(清乾隆进士)占去了。于是他们只好继续往北而行。几天后,他们来到了南靠坡岭、北向平川的水井村。只见绿树成荫,百鸟啭鸣,村头的学塾书声琅琅。这时,刚入睡的张绩突然醒来,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欢笑声。于是他的父母便在此置地安家教子,偶尔还带他回大星祭祖。张绩长大后,也经常独自回大星探望亲人朋友。

  张绩自小聪慧过人,悟性很高,诗联书文,一学就会。但贪玩好动,有时还伙同学友出外游荡,气得他父亲在书房门额贴上“贪荡”两字。张绩看到后,思索了一会,撰写了副鹤顶联贴在房门两旁:贪贪贪,不怕贪,贪来八斗五车,乃见贪儿有志;荡荡荡,何妨荡,荡到龙楼凤阁,方知荡子成名。这一妙联终于使他免除了父亲的惩罚。有一天,私塾先生说,明代琼州的邱浚文庄公,幼年时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五指山》诗: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张绩读后说:“我也写一首《五指山》诗给先生点评。”说完便沉思起来。不久,一诗跃然纸上:森森五指势嶙峋,揭破鸿蒙出海滨。长是凌霄伴仙掌,未应承露学金人。数来万劫乾坤古,掷去双梭日月新。争怪东南盛人物,千秋大雅比扶轮。先生阅后点头说:“好!气度不凡,题外有音,但有拗句,可步邱公原韵再写一首。”张绩经过一番思索后, 《五指山次邱文庄公韵》已成竹在胸。当下便提笔一挥而就:凌虚列嶂碧云连,黎婺峰高一掬天。玩弄掌珠宵抱月,化生肘柳昼拖烟。抟余黄土拳初放,补就苍穹手尚悬。巨臂年来成底事?好排山岛作桑原。先生看到诗意拔俗,气象雄浑,且书法遒劲方正,功力已备,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说到张绩的书法,儋州人有口皆碑。他的行楷学自宋代米芾、赵孟頫等名师碑帖,足可乱真,除行家外难分轩轾。后来又博采唐代孙过庭等名家之长,才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他执笔题书的“一代传人”、“东坡书院”、“载酒堂”等匾额至今仍悬挂在东坡书院。据业内评价其书法“字形稍显方圆,结构严谨,笔画圆润苍劲,整齐浑厚,古拙典雅”。在儋州光村镇油行村(张绩母亲出生地)的李氏祠堂也保存着道光12年底张绩从甘肃回来亲笔书写的楹联:传家道德五千言,蒂固根深,数典不忘柱史;插架琳琅三万轴,支分派远,开宗应溯邺侯。与此文物在一起的还有张绩出面请张岳崧探花写的“李氏宗祠”和安徽李振钧状元写的“保世滋大”两件横额墨宝。由此也可知,张绩和张岳崧确非泛泛之交。传说张绩中举前,乡绅们曾请他赴宴,酒后请他为华光古庙书匾,他欣然挥毫。当下只见铁画银钩,龙蛇飞动,一瞬间,“华光古庙”四个劲骨丰肌的斗大之字已入木三分。后来有个乡绅嫌“庙”字的一撇过长,请教于行家。行家说:“庙字最得天趣,若叫张绩重写,未必再有此神韵!”张绩的墨宝,在内地同样受到世人所珍藏。传说,张绩在甘肃任官时,有一天早晨出到街上,看到有个老头在街头开设一个香茶店,便走了进去。张绩看到店中顾客寥寥无几,不禁摇了摇头。这时有个在店中饮早茶的人,认出了张绩,便告诉老头说:“这位先生就是县太爷张绩。”老头一听,连忙满面堆笑,上前打招呼,并端来了热茶和糕点,拘谨地说:“县太爷大驾光临,小店真是有幸!借此千载难逢之机,我想请县太爷为我书写联语一副,使我小店生辉,不知县太爷大人肯否?”张绩见老头说得文绉绉的,不禁边笑边点头答应。便来到摆好笔墨纸砚的桌边,一挥而就: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写完,张绩又叫老头去字画店装裱好后再悬挂,才告辞回去。老头听到旁边读书人的称赞声,便心满意足地把联语送去装裱才悬挂在店中的照壁上。不久,张绩在小店留下墨宝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光顾,他们往往一边品茗,一边欣赏张绩书法。老头的生意也因此而兴隆起来。

  张绩一生多才多艺,对儋州民歌的造诣很深。在儋州,只要说到张绩的山歌,没有不叹服的。他所作的爱情山歌,皆语言优美形象,饱含真切之感情,富有令人入迷的感染力。他的传世歌作有《叹五更》、《千里诉衷肠》、《又想做官又闷鸾》、《弄梅情歌》、《怀念旧情人》等,是历代儋州山歌作品流传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影响力最大的 第一“歌王”。尤其是《叹五更》一韵,可以说是儋州山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是当地群众人人百唱不厌的名篇。《叹五更》是张绩的代表作,至今已有200年,此歌作把女方失信负约,男方望眼欲穿的情形,唱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其中有一首山歌唱道:担愁识说予谁听?说许路边青草听。无人知得郎行苦,青草自知郎苦行。这首情歌采用白描的手法,如泣如诉地倾吐自已在夜间形单影只,只有草木为伴的愁苦情怀。像这样的儋州山歌,在张纲的歌作中,屡见不鲜,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能历代相传,成为珍品。其中艺术高超的是他在甘肃为官时,曾同原在儋州的情人小凤各自把自己所作的一首情歌28个字剪开,依原韵按顺序每个字作一首情歌,然后联接成篇,两地互寄表相思。本歌分四韵,第一韵是张纲被朝廷分发到甘肃任官后,其在儋州的情人小凤每天剪一纸蝴蝶,以记分开的日子。当剪到800多头(歌句是“修剪纸蝶八百头”,即时间两年多)时,仍不见张纲的音信,便以歌代言,倾诉衷肠。第二韵是张纲以同样的格式作歌回复小凤,以表歉意。第三韵是小凤以张纲的“鸾”字韵回复张纲。第四韵是张纲寄给小凤的思念歌。这四韵形式独特的剪字情歌,民间抄本较多。由此可见,张绩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他不但对当地文化有过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儋州 民歌的发展和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名字早已被《儋州志》所收录。(作者:张锦寿 编辑梁娥 吴宗绩)

  “你才大过张绩吗?”———在儋州,每有小孩恃才狂妄,常有父母如此教训,由此可见大才子张绩在儋州的影响力。张绩小时生活在中和镇水井村,水井村在行政建制上是一个村委会,由田坊、高村、水井上、水井中、水井下和林屋六个坊头构成,方圆有两平方公里,村里有曾、李、张、林诸姓,400余户人家,2000多口人,村子与闻名遐迩的东坡书院相隔一片水墨温润的碧绿田野,几百年的古村里大家和睦相处,薪火相传。初秋的一天,在张绩第六世孙张有用和第七世孙张海平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水井村的张氏宗祠。据张绩后人说,这座宗祠最早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于时间久远,祠堂破埙,眼前的这间祠堂是2000年重建的,新建祠堂是大约6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几棵古树矗立在祠堂的旁边,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祠堂的后面是张绩故居旧址,张海平说,这里是他们祖先最早居住的地方,叫高村。张绩从小就在此生活、读书,一直到考中举人。他远赴甘肃任职时特意留下长子,并嘱咐其好好管理家业,以便晚年回来颐养天年,可是,长子一直没有等到他的回来。时过境迁,漫长的200多年过去了,举人的故居已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高大的古树,古树枝繁叶茂,每有风来,便沙沙作响,那是在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讲述远去了的故事。“虽然我们已经搬到城里了,但是我们经常带着孩子们回来看看,跟他们讲讲历史,讲讲张绩祖公的故事。”张海平说。在张有用家里,张有用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家谱。这张家谱重修于1985年,记者发现,张绩的祖上每一辈都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而且功名廪生也不少。张海平说,他是张绩的第七世孙,现在政府部门工作。父亲育有他们子女五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从政的岗位,他不忘父亲的嘱托,经常深入民间收集整理举人公的资料。记者看到张有用的家里新张贴着两张自己写的升学“学表”,并用工整的毛笔字撰写了4副贺联,贺联上的毛笔字娟秀俊朗,颇有书法功底。据张有用介绍,张绩中进后便携带家眷远赴甘肃、山东等地任职,留下长子和大哥的后代们坚守家园,共谋生计,现在留在村里生活的举人后代,最小的已经第8代了,前后出了10多个大学生。在采访中得知,张绩后人也遗传了他的山歌天赋。在前年的那大屋基村一次现场民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的获得者就是张绩的第七世孙张海坤。张海坤今年32岁,她从小受到诗乡歌海的熏陶,经常在大榕树下听村里的老人讲举人公的山歌故事,渐渐地喜欢上了山歌,上小学时就能演唱。由于经常请教歌坛高手和不断的努力,20出头便能与歌坛的“歌爸”们对唱,并且经常驳倒那些“歌爸”们,在歌坛传为美谈。在接受记者电线多分钟里,她连续出口成歌做了7首山歌。她现在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她的创作,正如她的山歌所唱:文化传承与发展,歌唱接从春到春。不忘咱地方文化,不忘宗祖作歌人。出生于水井村的离休老干部曾传鲁从小受深厚家学的影响,对于张绩举人的故事耳濡目染。他说,他们的曾氏祠堂最早是张绩题的,在当时能请到张绩题的字如获至宝,很了不起。他经常教育村里年轻人要学好优秀传统文化,学好书法,像张绩公那样片纸只字,珍如拱璧。(梁娥 吴宗绩 万善益 实习记者符丽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