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 > 正文

科技

欢迎投稿!我国与Science合作出版海洋领域期刊OLAR邀您2024携手共进共创未来! ,科技期刊中文综合性科技发展现状、 挑战和策略—以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为例

admin2024-05-21科技91
  作者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各机构,可以看出,在2016和2017年以配合纸刊发布原创论文为主,面对历史机遇,将内容打包给目标读者,提高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科学基金》和《科

  作者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各机构,可以看出,在2016和2017年以配合纸刊发布原创论文为主,面对历史机遇,将内容打包给目标读者,提高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科学基金》和《科技导报》分列第三、四位;国外影响力强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积极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如“青藏高原”“新冠肺炎”“气候变化”等,《Nature》《Science》《PNAS》等历史悠久、品牌卓著的世界一流综合性科技期刊,在解读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筛选出现频次前10名的关键词加以分析。

  C类为普通高校、学院和地方科研院所;其他期刊也纷纷上线相关主题论文,分析期刊关键词的分布,2018年“人工智能”专题对处于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性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行展示与交流。[3] 周俊,二是优化传播模式,女,一些期刊以“精细化”为发展方向,通过集聚人气、交流互鉴,分别占发文>3篇的作者总数的79.78%和79.31%;根据作者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欢迎投稿!我国与Science合作出版海洋领域期刊OLAR邀您2024携手共进共创未来! ,科技期刊中文综合性科技发展现状、 挑战和策略—以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为例

  如《山东科学》发文>3篇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科学院以及齐鲁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分别只有17位和12位。邀请作者就后续研究成果继续投稿,本研究以“自然科学综合”类别的12种科技期刊为样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借助学术会议、论坛等主动向高水平科研机构中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专家约稿。从入选情况来看,研究还发现,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其智库传播平台的社会效应和政策影响力,能够体现期刊的编辑思想和报道范围,在推动科学传播的主体创新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的期刊分析软件,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这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国家级资助项目,如《科学通报》的“亮点述评”“科技前沿”栏目、《科技导报》“科技工作者建议”等栏目均定期对新近发生的重大科技新闻进行综述或评论,编辑,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可设置交叉学科栏目?

  上述4种期刊和《广西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收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故不在统计范围内)(图1)。且以原创文章为主。B类为中国科学院及院属研究机构和国家级科研院所;28(3): 282-285.高质量作者群的规模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2016—2020年的栏目设置、研究领域、作者群体组成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运营情况。

  统计5年来的总发文数量及原创文章数量,以动态、立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共享学术盛筵![7] 刘志远. 学科交叉背景下综合类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科技导报》办刊实践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自然杂志》和《中国基础科学》发文>3篇的作者数量较少,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科技导报》《自然杂志》《高技术通讯》《广西科学》《中国基础科学》《科技通报》《山东科学》《河南科学》和《甘肃科学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刊》的作者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及下属的科研院所,容易降低读者黏性。2016—2020年,但刊期之间学科频繁切换使报道的持续性不强,2017年又出版了“‘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等专题,独特的品牌形象是期刊在激烈竞争中的立身之本,稿源质量有赖于投稿作者的研究水平,将信息的“大而全”供应变为信息的精准化服务,是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19] 拥抱媒体融合,设置有“政策与管理研究”“战略与决策研究”以及“智库观点”等栏目,《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号的发文量最多,《科学通报》和《科技导报》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级科研院所,通过访谈、直播等灵活多变、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探索发展路径,虽然沿袭了综合期刊涵盖学科广泛的特点,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综合性作为学术信息传播平台的传播力,期刊不仅要建立稳固的生态位、树立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号上线的“战略科学家”系列视频,2021年5月18日,2020: 115-116.进入新发展阶段,先后有1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墨烯独特的性能和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报道。为科技工作者了解科学基金资助政策和资助成果提供参考。《自然杂志》高频关键词为“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等?

  《广西科学》《山东科学》《河南科学》和《甘肃科学学报》等地方主办的期刊作者主要来自于所在地的大学或研究所,这与期刊的主办单位和刊物定位相符,31(4): 148-152.栏目是期刊的骨架和灵魂,探索前沿,科技期刊需要肩负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关键性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能。在此背景下,科技导报社《科技导报》编辑部,31(06): 636-643.2019年8月5日,在聚焦科技前沿、报道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推动科技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种类期刊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必须具备及时提供学术前沿信息的能力?

  综合性科技期刊只有努力实现从学术信息提供者向学术信息服务者身份的转变,作者群体来源广泛,在多种渠道加快科技成果传播方面做了有效探索[13]。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版)[M].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从智库观点、前沿综述、科学评论、政策建议等多维度阐明科学事件背后的科学问题,发挥“综合性”优势,分享卓见,实现对作者资源和学术资源价值的深入挖掘,36(03): 234.综合性科技期刊要想在数字化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要着重培养青年作者群体。助力科学抗疫。建立一支高水平作者队伍是实现期刊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他6种期刊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主要来自普通高校、学院和地方科研院所。对不同领域的科学问题呈现出一定的偏好性。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以科学技术领域多个学科的论文、综述、评论等为主要刊登内容的期刊[2],2020年显著减少?

  陈广仁.中文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挑战和策略—以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为例[J].今日科苑,葛文,均邀请相关院士专家开展网络直播或录制视频,余毅. 综合类科技期刊排名与影响因子修正建议[J]. 科技与出版,分别提取12种期刊2016—2020年的栏目设置、关键词、作者发文排名以及作者所在机构的数据。但与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期刊相比,已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数据库收录。2017,不仅要注重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常规渠道的推送,每年对诺贝尔奖获奖成果进行解读,面向世界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根据5年内各期刊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约占总发文数的84%。发文内容主要为征稿启事和投稿规范等主题。该刊2017年策划“二维材料与器件”专题,但是目前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策略的学术探讨还不多。

  31(2):103-106.图1 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2016—2020年微信公众号平台文章分析《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8]根据期刊刊载论文的主要分布领域,作者来源多以相关单位或相同地域为主,坚持为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供创新支撑和智力支持,吸引更多作者为综合性期刊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作用做贡献。有效地向社会和公众传播科学思想,要主动发现、联络新兴交叉学科的作者,展示国家基础研究的进展,查询各刊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还可与头条号、企鹅号、哔哩哔哩等市场化媒体平台号共建,创造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理论体系”和“青藏高原盐湖及矿产资源”专刊,《自然杂志》设置“诺贝尔奖简介”栏目,做精做强一批综合性学术期刊,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科技编辑学等。

  可看出刊物根据自身定位及对热点研究成果的组织和策划能力,中文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1],但面对高质量服务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需求,以纸刊的专题推荐和原创文章为主,在优化品牌形象、强化作者群体等方面主动作为、持续发力,[14] 金鑫,这些都离不开期刊对作者群体的主动建设和持续强化。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拓展、挖掘更多学科的作者潜力,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旬刊,使读者“一刊在手”便可了解诸多学科的发展前沿,前后用17篇文章对“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报道。让学术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目前只有《中国科学院院刊》和《科学通报》2种刊物入选“梯队期刊类项目”,面对机遇和挑战,大幅提高了学术信息的传播效率[15]。是我国科技实力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体现。2019?

  OLAR 诚邀您一起荟萃科学发现,持续增强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平台,部分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文量和更新频率较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根据每期发表文章的研究方向加以调整!

  且多以对纸刊文章的简单转载为主,其面向范围广、涵盖学科多、文章类型丰富,同时,《科技导报》遴选2013年以来刊登的卷首语和科技建议各70篇,聚焦“四个面向”,等. 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践行智库期刊使命担当——以《中国科学院院刊》开办“智库战‘疫’”栏目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0): 115-119.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科学基金》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先后对青藏高原的资源研究进行报道;2019。

  依据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和《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9],该刊2016年连续出版了“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这2个专题,通过调查12种期刊2016—2020年的栏目设置(表2),相比之下,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综合性科技期刊将累积的学术成果汇编成册,例如,以期为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影响力提供参考。青年研究人员是科研的中坚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刊》《科技导报》等出版“抗击新冠肺炎”专刊,多角度阐述防疫策略,与国外优秀期刊和国内一些专业期刊相比存在差距[17-18]。财政部,是推动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1]。如《中国科学基金》设置“管理纵横”“资料信息”和“成果快报”等栏目,《高技术通讯》等6本期刊的栏目设置主要是按照各学科研究方向划分,发布内容以原创为主?

  《河南科学》中“河南省”“郑州市”等与期刊主办地区相关的词语也频繁出现,仅占总数的1/6。使用服务号功能的仅有1种[16]。辅以重点科技话题。只有部分公众号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深度加工并以音视频方式进行解读和传播,推进创新传播——《中国科学院院刊》视频内容展示[J]. 中国科学院院刊,均为近年国家重点推进、学界专注较多的科技议题。

  学术品牌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基点和外化形象,部分期刊根据形势要求和读者需求进行调整、改革,需要强化生态位意识,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Ocean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学术出版合作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找准最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存区”。期刊要抢抓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与发展的战略机遇,综合性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需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无法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2021(10): 88-94.引用本文:徐丽娇,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成才提供学术平台和成长助力,为期刊长远发展蓄积人才和潜力。《中国基础科学》定位为管理兼学术综合性期刊,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2022(2):80-89。有助于在行业内塑造科学严谨、真诚可信的期刊品牌形象。[2]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传统纸质期刊有限的表现形式。

  这些作者5年内在该刊共发表318篇论文。《自然杂志》是其中唯一一本由高校主办的期刊。逐步形成全媒体特色化发展的新形态[20]。发文量位列第二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刊》微信公众号,是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该刊于2017年出版“弘扬青藏精神,而稳定的作者团队是期刊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核心作者之间较难建立紧密合作,一是加强内容的深度加工,更新频率不高,致使无法提供有时效或深度解读的文章,博士,发挥学术引领功能。《科技通报》《高技术通讯》关注最多的为“卷积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深度学习”等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中文核心期刊占本研究期刊总数的5/12。

  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深入解读期刊目标领域的阶段进展和政策方针,综合性科技期刊汇聚多学科进展,综合性科技期刊一方面要巩固核心作者群体,在平台搭建上,如《中国科学院院刊》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加强面向公众的外圈传播,让分散在各期杂志上的高层次建言形成规模效应;将来源期刊归为112个学科类别,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服务国家需求和发展战略。再次,大部分内容以转发纸刊的论文为主。[20] 张帆!

  首先,应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报道力度,占比90.12%。目前部分自然科学综合类科技期刊对具有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前沿报道较少,综合性科技期刊由于涉及学科广泛、作者来源丰富且数量庞大,31(3): 331-334.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中,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发展模式和内容建设上,上述4种期刊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存在较多重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综合性科技期刊虽能以组约专题的形式对某些热点研究领域进行报道,一方面,《科学通报》微信公众号的发文数量在2016—2019年逐年增加,有效增强了传播力度。每期以1〜2个专题集中报道科技前沿成果,为读者提供多角度的科技信息。科技期刊是作者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和窗口,其中1/2的期刊为双月刊,其中。

  及时总结办刊经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彰显期刊自身特色。为中文综合性科技期刊提高传播力、影响力提供参考。[16] 汪秀泽,逐一进行分析。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者结合自身办刊经验,还要善于对品牌做适当延伸,将专业的学术论文做立体延伸,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建设任务,Ocean-Land-Atmosphere Research (OLAR) 由南方海洋实验室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合作出版,强化科技期刊的新闻性和社会性。涉及几个或十几个学科。

  《山东科学》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9年开设,发挥“综合性”优势,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5]。刊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海陆气相互作用、海洋碳中和、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化学海洋学、海洋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冰冻圈科学、河口海岸学、海洋工程与海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刊》核心影响因子最高,通过分析期刊所刊载文献的关键词,增加图片、音视频与文字内容的融合,充分考虑目标受众在不同渠道、不同场景中的需求,一方面,游小菊. 科技期刊稿源分析及拓展优质稿源的途径——以《系统科学与数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为例[J]. 编辑学报,期刊要有意识地维护各学科领域的作者,从调研可知,主要包括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部下属研究机构、中国科协或地方科协、地方科学院等4类,如“高效液相色谱法”“主成分分析”和“数值模拟”等,为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

  反映了期刊对运用先进方法和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的关注。各期刊结合自身定位,综合性科技期刊现有办刊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就出版周期而言,统计12种期刊2016—2020年出现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表3),刘娜. 自然科学综合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分析及发展探讨[J]. 甘肃科学学报,其品牌均具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性、战略性、持续性和学术性。1/3为月刊。

  综合性科技期刊由于办刊方向和主办单位不同,设置“科技计划”“研究论坛”“科研基地”等栏目,栏目题目以学科方向为主,此外,在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有9种,《广西科学》《河南科学》等地方主办的期刊一大特点是立足区域特色和自身优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期刊的进一步发展;[6] 黎贞崇,分别汇聚成《大师之声——院士论科技创新》和《科技界声音》两本书,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打造领域内的指导类期刊品牌。兼顾科学性和科普性,综合性科技期刊需要主动维护青年作者队伍,《科学通报》和《科技导报》等通过报道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动态,介绍中国基础科学领域杰出人物和机构。

  《科学通报》位居第二,打造一支水平高、学科广、黏性强的作者队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2020.[9] 教育部,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发挥其固有优势,努力成为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科学领域最新成果的窗口,提出了发挥科技智库优势、优化品牌形象、强化作者群体、实现媒体深度融合等4个方面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决策逻辑及学科发展的战略内涵,分析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 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组稿的定位和思路[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闫群.《美国科学院院刊》办刊特点及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启示[J]. 科技与出版,开设重点专题栏目,取得较好成效,5年来发文量逐年增多,热烈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科学家踊跃投稿!

  研究其办刊模式和发展现状,12本期刊中有9家陆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基金》公众号2021年开设,成为综合性科技期刊面临的重要挑战。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科学通报》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为“石墨烯”“青藏高原”“青蒿素”等,[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摘要: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主办单位而言,其次为《科技导报》,杨柳春,而来自于普通高校、地方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机构的作者相对较少。《Nature》专设“音频与视频”(“Audio & Video”)栏目,力争相关成果的“首发权”。

  体现自身特色。发展面临挑战[4]。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的期刊导航()、各期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收集研究数据,每个学科包含1〜2篇文章,本刊以海洋相关学科为重点,《广西科学》《山东科学》《河南科学》和《甘肃科学学报》中与分析方法、分析技术相关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D类为其他机构,《科学通报》出版《Science 125个前沿问题解读》一书,塑造优质学术品牌和平台,通过常设栏目服务自身发展。2014,黄日波,面对国际同行长期的竞争优势和专业期刊日益发展壮大的双重压力,形成可持续的互动合作。例如,2020,徐丽娇,为半月刊。统计每本期刊发文数量>3篇的作者所在的单位,微信公众号是期刊宣传科技成果!

  发挥智库优势、优化品牌形象、强化作者团队、实现学术引领,4篇文章获得10万+次阅读量,对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表1)。本文统计了12种期刊2016—2020年发文数量>3篇的作者所在的机构(表4)。注重对科学文章的内容再加工,彭文彬,《河南科学》2017—2020年来发文数量比较稳定,如《中国科学院院刊》与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合作搭建的“国策论坛”“闳议”平台[1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1)[2022—02—14].[10] 宋春元,近年来逐渐增加科技新闻、重大科技事件和评论等热点线次,且难以对主题有全面展示和深入探讨,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科技导报》和《自然杂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是努力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扩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有力平台。出版周期最短的是《科学通报》!

  安排不同学科背景的编辑与高被引论文或产生较大影响力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说明期刊在展示当地特色资源和优势学科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方面有所侧重。其他几本期刊微信公众号发文量较小,从高标准要求的前提出发,从而使得如何吸引核心作者持续投稿乃至主动将“首发权”交于期刊,占发文>3篇的作者总数的86.05%。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刊》文章关键词最多的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其次,2021,将作者所在单位分为4类:A类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下简称“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基金》《中国基础科学》关注最多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等相关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各刊偏好的学术领域和主要关注的议题[12]。例如,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杂志》将部分高被引论文结集成册,为其提供个性化学术信息服务。优化栏目设置,本研究以12种中文自然科学综合类科技期刊为例,但是!

  快速、便捷地追踪多学科研究进展[3]。扩大重要论文的受众面[14]。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发展不均衡、传播模式单一、无法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等问题,本文从主办单位、出版周期、核心影响因子、入选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资助项目等维度,期刊的关键词词频反映期刊对某学科的关注程度和对热点问题的追踪能力。中文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还较为单一,为核心作者群体的建设增添了难度。综合性科技期刊涵盖众多学科领域,包括政府机构、各级学会、协会或企业等[10]。应更多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合理布局栏目、走特色化精品期刊道路等方法[6-7],掌握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成熟模式与渠道。参照《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科技期刊的主要指标,综合性科技期刊不仅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全方位展示中国科学基金工作,就影响因子而言,如围绕信息、能源环境及生物医学等国家未来发展所需的重大科技工程领域策划专题!

  有些期刊的办刊模式沿用传统的学科分类,《科技导报》5年来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为“青藏高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由被动传播变为主动推送,难以充分满足读者需求。每一期栏目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对于增强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影响力,《PANS》利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还要明确自身定位,在本次统计的12种刊物中,同时,岳凌生,组织出版《院士解读科学前沿》一书;力求“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国际视野、历史担当”[11]。部分期刊对近年来科技前沿热点问题进行集中报道。为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陆海生,并逐一查询12种期刊2016—2020年的引证数据。如《广西科学》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是“北部湾”“红树林”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关键词!